近日,多地寒潮來襲,北京出現大風降溫天氣,一段外賣送餐人員推著電瓶車在大風中艱難前行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人們對惡劣天氣下戶外勞動保護的討論。遇惡劣天氣時,勞動者該不該外出工作?用人單位是否應該給予假期或補貼?對此,專業人士建議,健全極端天氣下的勞動保護制度,保障戶外勞動者身心安全。
在這段時長不到30秒的視頻中,送餐員艱難地扶著電瓶車,被狂風吹向路邊。據悉,視頻拍攝的時間為11月17日。當天,北京市氣象臺發布大風黃色預警,大部分地區有6級左右偏北風,陣風達9級左右,局地有揚沙。在氣象上,9級風又稱“烈風”,可吹損煙囪屋瓦。
這段視頻引發了人們關于惡劣天氣中該不該戶外勞動的討論。不少網友對送餐員表示心疼,呼吁惡劣天氣時盡量不要點外賣,減少送餐員的戶外工作。但也有網友表示,這是送餐員的工作性質所致,“難道惡劣天氣就應該所有人集體不訂外賣,讓送餐員沒錢掙?”還有網友認為,話題的焦點應該放在如何提升惡劣天氣下戶外勞動者的勞動保障以及薪資待遇上。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8月,超強臺風“利奇馬”席卷上海,一名40歲的送餐員騎電瓶車送外賣。由于道路積水過深,為趕時間他強行駛入,造成電瓶漏電,不慎觸電,送到醫院搶救室時,已沒有生命體征。這一事件觸痛了許多人的神經。
業內人士認為,人們對于惡劣天氣下該不該外出工作的關注和討論,折射出極端天氣下勞動保護的不足。
“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的法律規定出現惡劣天氣時,用人單位應當給員工放假或發放補貼。”上海市匯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洪桂彬律師告訴記者。考慮到勞動者在惡劣天氣下戶外作業存在的勞動風險,洪桂彬認為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健全極端天氣下的勞動保護制度。
記者檢索發現,針對極端天氣的勞動安全管理,散見于部分省市出臺的政策中。
2014年1月,上海市就應對極端天氣停課安排和誤工處理公布實施意見,并在今年8月進行修訂,明確當發布氣象災害紅色預警時,除政府機關和直接保障城市運行的企事業單位外,其他用人單位可采取臨時停產、停工、停業等措施。職工因氣象災害紅色預警造成誤工的,用人單位不得作遲到、缺勤處理,不得扣減工資福利,不得用法定假日、休息日作補償,不得以此理由對誤工者給予紀律處分或解除勞動關系等。
2015年時,浙江寧波也曾發文,當地一旦出現大氣重污染紅色預警,用人單位就要避免安排勞動者戶外作業。對必須連續作業的崗位,用人單位除需向勞動者提供口罩等防護用品外,還需按日給予相當于上月日平均工資的補貼,否則將被處罰。
同時,還有城市推出了針對特殊天氣的勞動者保護措施。如武漢交警自2014年開始領取每月50元的霧霾津貼。
出現惡劣天氣時,有網友建議,利用高科技智能設備,減少勞動者在冰雪、臺風等天氣下的戶外勞動時間,降低勞動風險。記者了解到,2018年7月,有外賣公司推出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將自動駕駛技術運用到外賣配送。近年來,多功能遠程高炮噴霧機、鏟車、掃雪機、吹雪機等各類機械也開始應用于多地的環衛作業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總工會倡導下,各級工會建起一大批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讓勞動者“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沒電能充電、飯涼能加熱”。根據全國總工會4月公布的數據,2016年以來,各級工會采取各種方式建設站點2.22萬個,累計投入資金3億多元,服務戶外勞動者群體300多萬人。這些“溫暖站點”,改善了戶外勞動者的生產生活條件,并有效保障了他們的勞動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