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和愛人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常常感嘆苦日子熬不到頭,現在覺得通過自己的辛苦奮斗就能有幸福的生活。”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紅霞家政公司負責人席紅霞說。
2016年4月,席紅霞參加呂梁市開展的呂梁山護工培訓,并通過政府部門的推薦在北京找到了第一份工作。2016年11月,席紅霞回鄉創辦了自己的家政公司。
“一開始不敢說自己做護工,別人也會有一些議論。現在我很自豪,覺得自己是靠勞動吃飯,做的事也有價值。”來自文水縣西北安村的石興彩告訴記者,從開始做護工,她的收入一直在增長,現在一個月能賺一萬元,已經在縣城買了房和車。
在文水縣采訪時,記者與很多位“席紅霞”“石興彩”相遇,她們的命運都因成為呂梁山護工而改變。
“人說山西好風光,右手一指是呂梁。”可是,受制于交通不便、發展觀念滯后等因素,呂梁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也是“十三五”時期山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呂梁市13個縣(市、區)曾有10個是貧困縣,其中6個是國定貧困縣。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梁向南說:“呂梁農村富余勞動力多,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農民群眾脫貧愿望強烈,但又沒有一技之長。”2015年9月,呂梁市啟動了山西首個家政護理扶貧培訓項目,把護工培訓就業工作作為全市決戰脫貧攻堅的支點。一個“人人持證、技能社會”的工程就此展開。但身處大山的很多農村婦女和石興彩一樣,對當護工有顧慮,不知怎么走、不敢走出來、不愿走出來。
對此,呂梁市委市政府把加強宣傳工作作為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工作的重要抓手,與呂梁電視臺合作開辟《呂梁山護工》專欄,在公共場所張貼宣傳海報,在全市各個行政村落發放《政策問答》《護工系列故事》等手冊,逐漸在全市形成了護工光榮的輿論導向。
在民間,返鄉創業、護理技術過關的“席紅霞”們自發動員周邊的親戚朋友參加護工培訓。“一開始只有28個親戚朋友參加護工培訓,到如今,我們在文水縣建立了158個呂梁山護工培訓報名聯系點和158個微信群,動員2000多人參加培訓及到太原、呼和浩特、北京、天津等地就業。”席紅霞說,微信群里的姐妹一起分享專業護理知識、就業信息,一起討論在培訓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觀念轉變之后,如何讓參加培訓的貧困群眾擁有一技之長,以及打造什么樣的呂梁山護工品牌,成了呂梁市委市政府探索的課題。
2015年年底,梁向南帶隊赴京考察。“去了北京才發現家政行業的需求這么大。”梁向南說。隨后,呂梁市委市政府根據考察情況將養老陪護、病患陪護、月嫂育兒嫂、家居保潔等專業作為護工培訓就業項目,并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磋商選定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呂梁市衛生學校等11所學校作為定點培訓機構,對參加培訓的所有群眾實現“三包五免”政策,包吃包住包就業,免學費、資料費、服裝費、體檢費,還免費上保險。
“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學不同的課程,學不會的課也能反復學,結業后還可以考取對應級別的證書,我現在已經有四級護工證了,離最高級還差一級。”在多家北京三甲醫院工作過、很受雇主歡迎的石興彩告訴記者,她平時在醫院主要護理重癥病人,別人護理不了的都找她。從當護工到現在,石興彩一共護理了71個患者,她的一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個病人的護理重點。“什么病、能吃什么、每天幾點做什么檢查,我都一一記著呢。”石興彩說。
呂梁市在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技能培訓的同時,還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建立了呂梁山護工網站、“呂梁山護工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發布最新的培訓信息、就業信息、政策信息等。“只要參加培訓,好好學了,找工作都不用愁。”石興彩說。
此外,呂梁市委市政府在北京、青島、天津等呂梁山護工集中地建立了6個服務部、17個服務站,成立了呂梁山護工法律援助中心,保障外出務工群眾的權利。呂梁市婦聯主席高鳳告訴記者,從2017年開始,呂梁市婦聯成立了“呂梁山護工網上婦聯”,聘請專門的法律顧問、心理咨詢師回答護工的問題。“比如打碎了雇主家的杯子,怎么溝通,他們也會來問我們。”高鳳說。
截至目前,呂梁市與全國266家用工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累計免費培訓呂梁山護工35期65849人,實現就業36025人,其中貧困人口就業13158人。一個又一個貧困群眾通過參加護工就業培訓走出大山,靠雙手圓了小康夢。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也成為幫助呂梁貧困人口和富余勞動力掌握技能、實現就業和脫貧致富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