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我們為何走彎路?
最近,學英語的問題引起了網友、學者和評論者的討論,在一項涉及近四萬人的網絡調查中,認為英語學太多的人以82%的比例占絕大多數,而認為還不夠的僅僅占18%。
有報道稱,和亞洲許多國家相比,從2006年至2010年的新托福考試中,中國內地的考生總體成績并不靠前,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孟加拉國等都排在中國前面。報道還指出:“值得憂慮的趨勢是,這幾年中國內地的托福得分基本持平,而其他國家都在上漲,一直墊底的日本也漲得很快”。此外,有調查數據顯示,在雅思考試中,中國內地不僅大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亞洲的排名也居后幾位。而由英孚進行的一項對全球170萬18歲以上成年英語學習者的測試成績評估報告顯示,“在全球54個非英語母語國家和地區中,瑞典以68.91分高居第一,丹麥、荷蘭緊隨其后,中國內地僅以49.00分排名第36位,屬于低熟練度水平。在亞洲區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泰國。”
對于學英語、考英語的各種現象,許多評論者和學者都對當前國人學英語的現狀提出了批評,有批評者表示“全民學英語熱潮之下,為什么得到的是這樣的成績呢?”
“英語學的太多了,卻并沒有真正學到有用的東西。”這是許多網友共同的感嘆,小學、中學、大學、考研、評職稱,一路背單詞、記語法下來,最后又全還給老師了。究竟學的太多還是太少?
對此,著名學者、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邱耀德表示:“從全民學英語上來講,并不是太多,而是我們的英語教育走了彎路,考試的方法本來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教學的實踐中,變成了追求分數,不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以考了多少分作為衡量學習成績的標準,這或許是很多人對于學英語不滿意的原因。”
分數不該是唯一標準
北京晨報:全民學英語熱潮持續多年,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不少人覺得英語學的太多了,您怎么看?
邱耀德:從全民學英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沒有太多太少的問題,英語作為一種工具,不可能存在誰能學、誰不能學的問題,也沒有說咱們中國這么多人,挑一部分學英語,別人不學的問題。任何人都可以掌握這個工具,學與不學,學多學少,判斷是否會對自己的未來有所幫助,這都是每個人自己把握的,沒有誰可以替別人把握。我覺得,很多人對學英語的狀況不滿,其實是因為我們在學英語上走了彎路,這一方面,學校應該負有很大的責任。
北京晨報:是什么樣的彎路呢?
邱耀德:考試、追分,把分數當做成績。小學、中學、大學都在追求分數,中考、高考、四六級都把分數作為評價標準。考試的提法本身沒有錯誤,作為一種衡量學習效果的方法也沒有問題。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普遍地追求分數,覺得只有通過考題,才能證明教學成績。所以說,這是一個評價標準的問題,如果僅以分數為標準,那學生就拼命地做題,如果考試的方法是讀、聽、交流,那么學生自然就會去學怎么使用英語。
邱耀德:學英語不能只為了考試
邱耀德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大學英語部主任。
學英語——升學,學英語——考研,學英語——評職稱……在英語的學習者中,更多的人不是為了使用英語而學習。那么,學英語的因果關系中,究竟是目的先錯,還是方法先錯?
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一路學習下來,十多年從不間斷,但我們卻并沒有真正學會使用它。
英語究竟是什么?邱耀德說:“英語的本身是應用,作為一種工具,其二是交際和欣賞,這是一種文化的傳遞。”怎么樣扭轉學英語的歧路,還原英語的本來面目?邱耀德說:“其實并不是特別困難,考評方式變了,評價標準變了,學英語的狀況也就自然變了,這甚至不需要太久的時間。”
英語學習是感性的過程
北京晨報:學了這么多年英語,結果還是不會說英語,這是很多人都抱怨的問題,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邱耀德:我們在英語教育中,存在很多問題。從幼兒開始,一直到高中、大學都有。人在幼兒的時候,接受和認識世界主要是通過感性的方式,大量的圖片、活動、聲音等更容易被幼兒接受,但是許多幼兒園,跟家長說,“來我這里,三年保證背會多少單詞”,家長也是一樣,他會問“怎么我的孩子學了這么久還沒記住幾個單詞呢?”這其實是一種認知的錯誤,小學同樣如此。小學一到四年級,學習仍舊是感性的,到了五六年級,才開始逐漸形成理性的思維。到了初中,很多人可能覺得興趣很重要,這沒錯,但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把應用放在首位,學生會說了,有了成就感,自然就喜歡學習了。到了高中,才可以開始背單詞。但是我們的教育,從幼兒開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路背下來,學生都在硬著頭皮背,老師其實也硬著頭皮教。因為老師對別人交差,怎么交差?單詞記住了多少,語法懂了多少,最終通過考試來證明,分數好,就能交差了。
北京晨報:是應用的缺乏導致學習效果的不好?
邱耀德:應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誰也沒有考慮過。其實,英語除了學習之外,還有一個欣賞和交流的功能,一些英語原版電影、動畫片,也是非常值得欣賞的,比如《音樂之聲》、《綠野仙蹤》、《侏羅紀公園》等。很少有人用欣賞的方式去學習,而是為分數、為過級學習,這自然導致沒興趣學,現在很多家長為孩子學英語花很多錢,花很多精力,但是卻只是一再地做無用功。
英語教學秩序的混亂
北京晨報:應用的問題應該如何改變呢?
邱耀德:這其實也和教育方式有關,學校很少把活動當做一種教育方式,比如英語角這樣的活動,實際上是另外一種學習,但是很少有學校做這些事情,只是教學生讀書、做題。還有很多校外的學習班,也是如此,覺得學校教的還不夠,繼續教,這種混亂的英語教學秩序之下,就更難有應用的機會了。
北京晨報:混亂的原因是什么?
邱耀德:首先,沒有貫穿始終的總體規劃,一個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中學、大學的總體的教育體系,其二,沒有因勢利導、及時補充的教育,比如成績好的學生應該怎么教,成績不太好的應該怎么教?老師對所有學生都是同樣的灌輸。
北京晨報:那么您覺得改變這種現狀的困難在哪里?
邱耀德:第一,缺少一個整體的英語教育的思路,決定教育政策的人,應該有清晰的思路,我們的教育要達到什么目的,如何才能使學生在學英語中真正獲得收獲。其二,考評方式應該有所改變,考評方式涉及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又涉及教材的問題。比如小學,我們現在有30套左右的教材,各自為政,沒有相應的統籌管理。如果權威部門能夠通過幾年打造一套完整的教材,那么對于學生系統地、有步驟地學習很有好處。
實踐比考試更重要
北京晨報:不少網友都覺得,學了很多年英語,考完試就全沒用了,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邱耀德:確實如此,好多人學了十幾年英語,的的確確也沒用上。我曾經有一個想法,也跟很多人聊過,我覺得我們這么大一個北京,應該建一個全部使用英語的超市,超市里一切文字語言都用英語,主要是面向大中小學生,讓他們能夠在這里得到實踐的機會,也可以作為一個實踐的基地,就像軍訓一樣。如果有了實踐的機會,一年最少也可以用上兩三次,這不是挺好的事情嗎?此外,比如說電視頻道中,我們至今沒有一個全英文的針對孩子的頻道,美國小孩早上五點起來就看電視,他們的語言接受能力自然會得到鍛煉。
北京晨報:所以,是否能夠得到實踐,也是學英語關鍵的問題之一?
邱耀德:是的。很多是學完以后不出國,生活中又用不到,到最后跟沒學沒有什么區別。到現在為止,我們的城市管理者還沒有一種對于英語學習的通盤考慮,如果不出國,學英語對國人會有什么樣的意義?對外國人又有什么樣的意義?
●英語作為一種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學,學多學少,是否會對未來有幫助,這都是每個人自己把握的。
●我們的英語以分數為評價標準,學生學習就是拼命地做題,如果考試的方法是讀、聽、交流,那么學生自然就會去學怎么使用英語。
●英語除了學習之外,還有一個欣賞和交流的功能,一些英語原版電影、動畫片,也是非常值得欣賞的,比如《音樂之聲》、《綠野仙蹤》、《侏羅紀公園》等。
●學校很少把活動當做一種教育方式,比如英語角,實際上是另外一種學習,但是很少有學校做這些事情。
●今天,我們很多城市都有建設國際大都市的計劃,國際都市的標準之一就是要有很多人會用英語交流,這樣才能名副其實。
扭轉英語學習的方向
北京晨報:在您看來,應該怎么樣還原英語學習本來的面目?
邱耀德:教育政策上,應該有正確的引導,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權威機構應該有通盤的、全面的考慮。比如考試形式,從筆試為主變成聽說、表達、或者問答、交談為主,少搞一些卷面上的事情,筆頭上的事情。
北京晨報:那么您覺得要實現這樣的改變難嗎?
邱耀德:其實也不難。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花錢不少,也舍得投入。關鍵還是在教育理念上,比如把期末考試中的聽說和讀寫的比例反過來,聽說占70%乃至80%,讀寫少一些,我想幾年就可以扭轉過來。等扭轉過來以后,再把比例恢復到一半一半,這樣可能學習效果更好。所以說,只要考試的方式轉變,評價的標準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會很快完成。今天,我們很多城市都有建設國際大都市的計劃,國際大都市的標準之一就是要有很多人會用英語交流,而不是會用英語寫信,如果一個城市里有許許多多的人可以流暢地使用英語交流,那么我們的國際大都市才名副其實。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m.zh8966.com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