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總工會關于推動工會服務向前一步的工作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印發,以構建形成“黨政主導、工會運作、各方支持、職工參與、務實高效”的工作格局,解決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打通服務職工“最后一公里”。
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
《措施》指出,按照《關于健全完善12351職工服務熱線“接訴即辦”工作機制的實施方案》要求,各級工會要緊緊圍繞“七有”“五性”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從職工訴求出發,優化提升12351職工服務熱線“接訴即辦”工作,堅持7×24小時傾聽職工訴求,實現問題識別、分類、派單、辦理、考評、通報、預警等全過程閉環管理,確保職工訴求“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
在提升服務上,各級工會要結合單位區域實際,針對高頻高發問題統籌謀劃、扎實推進,切實解決職工急難愁盼問題,實現服務、維權向前一步,推動“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變。
針對困難職工,《措施》要求,各級工會要依托北京市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實現困難職工家庭數據信息定期比對核對。建立困難職工幫扶聯系人工作制度,扎實開展在職職工醫療互助保障計劃、非工傷意外傷害及家財損失綜合互助保障計劃、首都職工創業小額貸款、會費型職工互助保障項目等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北京市溫暖基金會作用,推進困難職工幫扶與政府救助體系、社會慈善公益力量有效銜接。
為了助力職工技能素質提升,《措施》指出,要廣泛深入持久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建立市、區(集團、總公司)兩級工匠人才培養選樹聯動工作機制,為工匠人才脫穎而出搭建平臺。持續推進“五小”等群眾性創新活動,深化職工創新工作室建設,實施職工職業發展、名師帶徒、創新項目、發明專利等助推服務項目。
從“要我入會”到“我要入會”
如何推動職工由“要我入會”向“我要入會”轉變?《措施》提出,要大力強化職工思想引領,廣泛開展“尋足跡、聽黨話、跟黨走”職工主題宣傳教育、“十百千”勞模工匠宣講、“頌歌獻給黨”首都職工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打動人心、溫暖人心、影響人心、凝聚人心。
《措施》提出,加大建會宣傳力度,有的放矢指導企業建會。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集中行動,集中攻關互聯網頭部企業建立工會組織。靈活運用好“單獨建、聯合建、行業建、區域建”等多種方式擴大工會組織覆蓋面。同時,面對面開展職工溝通會,結合機關干部到基層蹲點調研工作,充分利用職工休息時間,在車間班組、園區樓宇、社區宿舍、街頭路口、餐館商超等職工集中區域擺攤設點,向職工發放《入會寶典》、工會卡宣傳折頁,播放入會宣傳微視頻,做到“職工在哪里,工會到哪里”。
《措施》指出,要優化升級北京市工會基層工會組織建設系統,實現工會組建全流程線上辦理。由上級工會向新建會企業送發工會工作包,指導新建工會組織規范化開展工作。依托“北京工會i會員”微信小程序、12351網站、12351熱線等途徑,大力推行網上入會、指尖入會,實現職工全域實時入會、會籍動態管理;改造升級12351職工服務網、12351手機APP,優化操作界面布局,強化技術支撐手段,推動“互聯網+”工會普惠性服務工作向智慧化、個性化、精準化發展。
為最大限度地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吸引過來、組織起來、穩固下來,市總工會聚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問題,投入1500萬元為這一群體開展免費健康體檢服務,投入1000萬元提供重大疾病、意外傷害、子女意外、身故、家財損失(火災和水漬)等專項互助保障。積極與行業協會、頭部企業等就勞動定額、工作時間、報酬規則、獎懲制度、勞動保護等開展集體協商。定期組織“勞模律師”在12351服務熱線開設專線,提供法律咨詢、訴訟代理等法律援助,做到應援盡援。
從工會“獨唱”到集體“大合唱”
《措施》提出,按照《關于加強面向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服務陣地建設的通知》要求,本市要以全覆蓋為目標,依托區級、街道鄉鎮、園區樓宇黨群服務中心,分批建設面向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為主的公共區域職工之家和戶外勞動者職工暖心驛站,2021年12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共計150家的階段性建設目標。同時,積極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在充分利用職工服務中心、公共區域職工之家、工會服務站的基礎上,加大整合統籌力度,在全市銀行網點、餐飲門店、連鎖商超、物業中介、加油站點等建設戶外勞動者職工暖心驛站3920家,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暖心服務。
此外,鞏固完善“市職工服務中心+區職工服務(幫扶)中心+街鄉工會服務站”三級服務體系,探索構建“職工服務(幫扶)中心+服務職工社會基地+基層工會”三維服務模式,建成示范性好、輻射功能強的服務型、樞紐型、高質量服務職工綜合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