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快遞的間隙,到“小哥驛站”歇歇腳,喝口熱水,還能在自助血壓測量儀上定期監測血壓……自浙江省衢州市快遞行業工會聯合會組建以來,全市4000多名“快遞小哥”多了來自工會“娘家人”的保障和關愛。為更好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今年以來,衢州市總工會樹牢系統觀念,聚焦痛點難點,有力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工作,不斷增強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工會392家,發展會員15941人,其中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方面,新建工會142家,新入會會員7512人。
揭榜領辦破題建會難
“轄區共有5家安保公司、保安員1300多人,目前3家已單獨建會。”說起保安員建會入會工作,江山市總工會組宣部負責人周倩門兒清,她說,江山領辦了保安員的工會組建任務,他們正全力以赴,努力形成可復制的經驗,適時向全市推廣。
揭榜領辦破解建會難題是衢州市總工會探索走出的組建新路徑。
“組建不搞‘遍地開花’,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衢州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雄強介紹,引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推進基層工會組織建設是今年工會的重點工作。前期,市總班子帶隊分區域進行專題調研。調研中了解到,各縣(市、區)總工會在指導企業(行業)建會時面臨許多困難,但具體分析之后發現,困難大同小異,一個業態突破后,其經驗可以共享。
為此,揭榜領辦制應運而生。不下硬任務,各縣(市、區)總工會根據本區域產業特色,主動認領,探索破題。柯城區總工會領辦網約送餐員的建會入會工作、衢江區總工會領辦商場信息員的建會入會工作、龍游縣總工會領辦家政服務員的建會入會工作、江山市總工會領辦保安員的建會入會工作、常山縣總工會領辦快遞員的建會入會工作、開化縣總工會領辦護工護理員的建會入會工作。認領之后,市總工會派出精干力量,全流程細致指導,確保成熟一個組建一個推廣一個。
“有方法、有案例、有借鑒,操作性很強。”衢江區總工會副主席杜慧紅說,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借鑒常山縣工會經驗,結合衢江區快遞行業情況,一個多月時間就組建了區快遞行業工會聯合會,覆蓋全區13家快遞企業的350余名快遞從業者。
如今,貨車司機、房產中介員、快遞員三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均已納入工會組織。“市縣同心,1~2個月推進一個,爭取在明年年底前,完成八大領域的組建工作。”徐雄強表示。
“N+6+1”破題覆蓋難
就業門檻不高、流動性大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共性,也是推進工會組織有效覆蓋的難點之一。“N+6+1”的金字塔形組建模式便是衢州市總工會拿出的解題之策。“N”即組建多個單建工會、聯合工會,“6”即6個縣(市、區)各組建一個行業工會聯合會,“1”即市級層面組建一個行業工會聯合會。
“金字塔形的組建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到工會組織中來,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一張網全覆蓋。”衢州市總工會組宣部部長祝海燕介紹,以房產中介員為例,即便他從一家公司流動到另外一家,哪怕是跨區域、跨行業的流動,在這個體系覆蓋下,他仍然是工會會員,可以享受會員的各項權益。
廣覆蓋之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各項權益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從更深層次來看,廣覆蓋也有利于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這一點也得到了衢州市快遞行業工會聯合會委員、衢江區快遞企業聯合工會主席張俊琦的認同。近年來,快遞行業競爭激烈,不僅快遞小哥的利益受損,快遞公司也陷入發展困境。張俊琦說,身處這個行業,大家都想有所改變,如今,快遞公司、“快遞小哥”同在一個工會組織里,很多事情大家可以商量著辦,只要大家攜起手來,相信衢州地區的快遞業可以更健康有序地發展。
“各顯神通”破題運轉難
“休息的時候,我們習慣到這里看看電視、聊聊天。”位于衢州工業新城巨化物流園區的“司機之家”是貨車司機的第二個家,王凱榮是“常客”,他說,有時候“司機之家”還會開展心理、法律咨詢等活動,大家都很歡迎。衢州市危化品貨物運輸企業聯合工會自2017組建以來,送關愛、送服務,真正成為2714名貨車司機的“娘家”。
“建會、入會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工會活起來,是我們要做好的‘后半篇大文章’。”徐雄強介紹,為增強工會粘性,在組建之初,市總工會就加大與市委兩新工委、人力社保等部門的溝通聯系,充分爭取他們的支持,通過打造“三大”工程,共同破解運轉難。
“會”“家”同建,打造“暖心”工程便是其中之一。在籌備行業工會聯合會的同時啟動“職工之家”建設,統一設置飲水、充電、休息等基本功能區,閱覽、培訓等功能延伸區,有條件的設置親子活動空間,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等實際問題。
在此基礎上,著力打造“保障”工程,解決好他們在勞動報酬、社會保障、民主參與、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隨著工會組建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們將在快遞、保安員等企業(行業)完善以集體協商為主要載體的企業與職工協商機制,引導他們合理表達訴求,讓企業與職工共同發展、共享成果。”祝海燕介紹,除此之外,還將運用“三治融合進企業”“工情直通車”等形式,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同時,市總工會與人力社保、職業院校、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共同打造“成長”工程,通過開展技能培訓、技能競賽等,不斷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技術技能水平,增強職業獲得感。并將開展“最美人物”等評選活動,激勵先進、鼓舞干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