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硯山縣維摩彝族鄉炭房社區,一座承載著希望的“零工服務驛站”日前建成。這里每天上演著群眾增收致富的生動故事,成為易地搬遷群眾“穩穩的幸福”新起點。滬滇協作的暖心實踐,正讓這座驛站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能量補給站”。
一度,維摩鄉炭房一期、二期安置點內,997名搬遷群眾在安居后面臨著樂業難題。上海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精準“把脈”,投入數十萬元幫扶資金,與維摩彝族鄉攜手打造家門口的“零工服務驛站”。
走進占地360平方米的驛站,70多歲的謝永蓮正麻利地分揀韭菜。“在這里干活很方便,掙錢、顧家兩不耽誤。”老人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作為易地搬遷居民,她曾因年齡大被就業市場拒之門外,如今驛站靈活的工作模式,讓她既能照顧孫子,又能每天賺取收入。和謝永蓮一樣,留守婦女、返鄉青年、老年群體等不同身份的居民,都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
“政企協同”的創新模式為驛站注入強大活力。當地政府化身“紅娘”,牽線合作社與企業達成合作;彈性工時搭配計件薪酬,讓時間自由與“錢包鼓脹”不再矛盾。每天清晨,約60名居民陸續走進驛站,分揀蔬菜、加工手工藝品。企業還開設技能培訓課堂,50余名零基礎居民成長為技術能手,月增收1500余元。
這座能容納190余人同時工作的驛站,不僅是就業平臺,更成為凝聚民心的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