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總引導和聯系好社會組織,借力社會組織,推動形成“黨委政府重視、工會主動作為、社會組織共建”的工作格局,將工會工作的“手臂”從傳統的體制內單位向體制外領域、由工會會員向非會員延展,擴大了“娘家人”的影響力、凝聚力。
近年來,山東泰安肥城市總工會以工會品牌建設為載體,借助社會組織的專業優勢,多措并舉聯系引導社會組織服務職工。目前,肥城市總已聯系引導社會組織40個,聯合開展公益服務活動,惠及職工5000余名。
“三個到位”夯實工作基礎
肥城市總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由市總工會主席任組長、分管主席任副組長,相關部室任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聯系社會組織服務職工的具體工作;加大經費投入,列出專項經費,為開展工會聯系引導勞動領域社會組織工作提供資金保障;強化激勵約束,將工會開展聯系引導社會組織工作納入對鎮街工會評價體系。
在組織保障到位的基礎上,肥城市總堅持工作思路到位,注重搞好協同聯動、綜合施策,與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機構加強溝通,并按照先易后難、以點帶面、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分步制訂中長期工作計劃,召開全市工會聯系引導勞動領域社會組織工作推進會,形成“黨委政府重視、工會主動作為、社會組織共建”的工作格局。目前,已經首批確定5個試點單位,依托《機關干部聯系基層制度》,安排機關干部到試點單位調查研究、指導工作,確保聯系引導工作穩步推進。
此外,肥城市總借力外部資源,整合內部資源,實現工作方式到位。肥城市總主動與市民政、司法等部門聯系,明確職責分工、合力推進,同時,加強與團委、婦聯的協調聯動,構建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把聯系引導社會組織工作納入市總重點工作和社會組織單位業務工作內容,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以“基層工會建設攻堅突破年”活動為抓手,推動社會組織組建工會,并納入工會“春送崗位、夏送清涼、秋送助學、冬送溫暖”活動,同時著力救助社會組織中的困難職工,打造溫馨的職工之家。
“三個引導”打造服務品牌
肥城市總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工會賦能工程,打造工會促進就業品牌。肥城市總探索實施“職工點餐”訂單式培訓模式,全面掌握職工的培訓需求,按需設定培訓項目,實現職工畢業即就業。目前,已連續3年開展“技能培訓促就業”計劃,為3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職工進行免費培訓;肥城市總打造“培訓+實習+創業+孵化”產業鏈培訓新模式,通過與企業、高校合作,開展創業孵化等多元化培訓,形成獨具特色的實戰型培訓基地。
在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法律服務,打造工會法律服務品牌方面,肥城市總采取購買服務、吸收志愿服務等形式,整合社會組織力量,構筑具有工會特色的維權體系,做到有固定的接待場所、有專業的工作人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為專業維權提供實體化保障;依托卓知律師所將事后援助轉為源頭參與,將開門等援轉為上門助援。目前,肥城市總已舉辦法律培訓7次,提供法律援助15件,指導簽訂集體協商合同200余份。
此外,肥城市總還引導社會組織開展普惠化服務,打造工會服務品牌。肥城市總聯合專業心理服務機構,深化女職工心理關愛工程,實施女職工心理健康“幸福種子”培訓計劃,依托女職工培訓學校,對全市機關事業單位、規模企業女職工干部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聯合市心理志愿者協會等對心理咨詢師資進行咨詢實務培訓,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120余次;依托泰山文化產業園建立職工書畫和體育基地,為職工提供品牌化、項目化、專業化的服務。
“三方共贏”凸顯服務效能
肥城市總通過引導基層法律工作者協會參與服務職工,增強了職工的法治意識、維權意識;通過購買技能培訓服務,提升了職工的技能和素質,促進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專業化的心靈關愛、體育文化活動使服務職工的層次實現質的飛躍,增強了職工獲得感、幸福感。
在日常聯系和購買服務的過程中,肥城市總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突出政治引領,引領社會組織聽黨話、跟黨走;指導幫助社會組織解決日常管理松散、組織活動隨性、職工活動場所欠缺等不足,在完善規章制度、堅持規范建設、增強凝聚力等方面出謀劃策,提升了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目前,肥城市已有5家社會組織建立黨支部,8家社會組織單獨建立工會,19家社會組織的職工加入區域聯合工會。據了解,山東清華電腦培訓學校還被評為省級工友創業培訓基地。
肥城市總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將工作“手臂”從傳統的體制內領域向體制外領域、由工會會員向非會員延展,重點覆蓋外來務工人員群體、商務樓宇小微企業職工、戶外勞動者等群體,增進了企業單位對工會組織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了廣大職工入會的意愿,擴大了“娘家人”的影響力、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