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西安市育才路,洛味源·洛南豆腐菜館內煙火氤氳。一盤色澤誘人的麻婆海參豆腐剛出鍋,店主張瑜便麻利地端上桌。“沒想到小館子也能做出大飯店的味道。”食客們贊不絕口。誰能想到,半年前,這名動作麻利的老板娘,還只是洛南縣一名只會做家常豆腐的家庭主婦。
“多虧縣里舉辦的‘洛南豆腐’技能培訓班,讓我學會做20多道新菜。”張瑜說,“現在店里一天的營業額能達1500元。”
從廚房灶臺到創業前臺,張瑜的蝶變,正是洛南縣以技能促就業、穩增收的鮮活注腳。
以技能照亮前程
政策活水,精準滴灌。今年以來,洛南縣立足縣域實際,出臺了打好穩就業促增收硬仗30條措施。這份“政策包”整合了15項惠民舉措,主要面向該縣失業人員和困難群體。
“一技在身,飯碗才端得穩。”洛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說。
為確保政策紅利精準落地,洛南縣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培訓課程根據群眾需求“量身定制”;培訓學校的老師帶著政策、技能和服務,主動下沉到移民安置點。“洛南手工”的靈巧、“洛南豆腐”的醇香、康養家政的溫馨、電商直播的熱鬧……實用技能培訓覆蓋城鄉。
在保安鎮倉圣社區,59歲的王鳳娃如今是社區非遺工坊的“常客”。“接送完孫子上下學,我就來這兒做草編。”王鳳娃說,“我每天在這里能掙七八十元,家門口就把錢掙了,還不耽誤事兒。”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洛南縣共舉辦各類技能培訓55期,2550人走進課堂“充電”,其中已有1100余人憑借新學的手藝,穩穩端起了“飯碗”。
“線上+線下”促就業
在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麻坪鎮斜嶺村村民王渙之、何金嬋夫婦在一家企業的生產線上忙碌著。“等今年底攢夠錢,我就給家里蓋間亮堂的瓦房。”丈夫王渙之語氣堅定。就在今年初,這對夫妻還在發愁,想外出打工,卻苦無門路。
轉機源于洛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的一場“直播帶崗”活動。昆山市企業的現代化車間、整潔的宿舍以及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通過屏幕清晰呈現。線上看廠、線下面試,夫妻倆被順利錄用,如今已成為生產線上的骨干力量。
“除去吃住開銷,每月能攢下8000元。”何金嬋說。
如今,洛南縣的就業服務已打破地域界限,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互促的立體網絡。線上,“直播帶崗”、網絡招聘會風生水起,20余場次活動,崗位信息直達千家萬戶。線下,“春風行動”、招聘周等40余場活動遍地開花。縣級相關部門協同發力,深挖本地潛力,開發各類就業崗位4300多個。
截至6月底,洛南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達6.6萬人,其中近1600人在江蘇省實現穩定就業。
精心培育創業沃土
“嚴謹高效辦實事,盡職盡責暖人心”,錦旗上的14個金色大字格外醒目。5月7日,曾在洛南縣某建筑工地務工的王某,代表工友給洛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送來這份沉甸甸的謝意。
守牢底線,方能行穩致遠。為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洛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將《農民工維權幫扶服務手冊》發放到群眾手中;勞動法規宣講團深入企業一線;檢查用人單位56戶,及時糾正不規范用工行為26起;“快立、快調、快審”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高效運轉,為勞動者維權鋪設“快車道”。
截至6月底,洛南縣督促在建項目足額存儲農民工工資支付保證金415萬余元。
此同時,洛南縣還精心打造創業沃土,提供從孵化到壯大的“一條龍”服務。全縣建成1個縣級創業中心、16個鎮級站點、11個家門口就業驛站,編織起覆蓋城鄉的創業服務網絡。截至6月底,直接帶動1200余人就業。
在古城鎮,61歲的楊付絨在該鎮服裝廠找到了人生新舞臺。“以前在家帶孫子,沒一分錢收入。現在可好了,經過縣相關部門介紹,我在家門口上班,每月工資1700多元。既能貼補家用,又能照顧家庭。”她一邊熟練地操作縫紉機,一邊對記者說。
從熱氣騰騰的豆腐小店到機器轟鳴的社區工廠,從技能培訓的課堂到跨省務工的疾馳專車,洛南縣正以“政策引領、平臺搭建、技能培育、區域聯動、權益保障、創業帶動”的“六輪驅動”模式,在秦嶺南麓的山水間,書寫著一份份有溫度、有力度的穩就業、促增收、惠民生的溫暖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