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預計在2020年年底推行垃圾征費,有團體為葵涌區19幢單幢樓房,合共超2000戶居民推行模擬垃圾收費,發現居民普遍對征費計劃認知程度不高,大廈減廢配套不足,于是以挨家挨戶的方式宣傳計劃,以及向居民量身訂做三色回收袋,讓居民棄置垃圾前先分類有用物料,結果所有樓房在4個月內模擬繳交的垃圾費減少37%至60%不等。
據報道,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在2015年起資助團體舉辦小區參與項目,仿真垃圾征費,至今撥款總額達7500萬元(港幣,下同)。香港環境局12日會舉辦啟動禮,公布最新一輪獲資助項目。
早前獲撥款151萬元,為葵涌區單幢樓房推行垃圾征費試點計劃的香港基督少年軍,其項目主任梁永權表示,計劃已接近完成。今年6月起向參與計劃居民派發分別為15、20及25公升3款專用垃圾袋,每戶每月最多獲派30個,但可選擇垃圾袋容量。該組織環保大使每周3次到大廈各樓層點算使用垃圾袋數量及重量,以得知居民棄置垃圾量變化。
單幢樓空間不足以放置回收設施,為鼓勵居民源頭減廢,該組織特別為居民量身訂做一套“三色回收袋”,讓居民在家中分類有用物料。梁永權指出,參與計劃大部分大廈都有業主法團,當中一幢建明樓則屬“三無”大廈,居民對征費計劃認知不足,環保大使需要以挨家挨戶的方式接觸居民,解釋推行模式征費目的,結果該大廈參與住戶由今年6月的6戶增至9月的12戶,每戶平均棄置廢物量大減56%。
梁永權表示,測試階段由2018年6月至11月,至今收集4個月數據,顯示所有大廈仿真繳交的垃圾費均下降,2018年9月每戶平均需繳交的垃圾費介乎25.2元至36.4元不等,較6月減少37%至60%,反映居民使用的垃圾袋數量及容量均有所減少。棄置垃圾量方面,有2幢大廈每戶平均棄置量上升,其余17幢大廈均下降,當中銀行大廈減廢達七成,是所有大廈之中減幅最高。
此外,環保協進會獲環保基金撥款約45萬元,向74條新界鄉村宣傳征費計劃,以及向9000戶村民派發專用垃圾袋。環保協進會項目經理歐中和認為,鄉村源頭減廢設施不足,也缺乏宣傳,特區政府在落實征費前,應做好配套,例如廚余分類回收,以減少繳交垃圾費,相信也有助減少非法棄置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