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公里,這是田蓉(化名)和兩個女兒之間的距離;3小時8分,這是兩個女兒從衡水坐火車回京和田蓉團聚的車程。從衡水開往北京西站的Y502次列車,每月都有一次或兩次機會搭載和田蓉女兒一樣的幾百名甚至上千名中小學生。父母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出生、長大,但由于沒有戶口日后無法在京高考,這些孩子被父母送到了衡水的寄宿學校,每月只有一次放假的機會坐火車集體返京。
從十幾年前有家長想到這種“異地寄宿上學”的辦法到現在,往返于北京和衡水上學的孩子已經發展到至少上千人的規模,每個月衡水站和北京西站都會為這樣的“集體上下學”開辟綠色通道。衡水的寄宿學校,靠著這些家長們的口口相傳也越來越知名。
站臺
每月只有一次的“放學”
11月29日晚8點30分,離從衡水開往北京西站的Y502次列車的到站時間還有15分鐘,北京西站第二候車室旁已經有十幾位家長在等待,“你們都是Y502接車的嗎?直接進去吧!”站長值班室的工作人員對于這樣的場景已經見怪不怪,盡管眼下火車站已經不再銷售站臺票,但工作人員還是讓家長進站接人了。距列車進站還有10分鐘時,入站的閘口正式打開。家長們以極快的速度涌入站臺,站臺上不一會兒就匯集了兩百多名家長。
“你家孩子表現不錯吧”、“車怎么還不來,會不會晚點了”,早早來到站臺的田蓉一邊和家長們議論著,一邊不停地看著表,向車來的方向張望。終于,悠長的汽笛聲和耀眼的燈光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紛紛圍上前去。
“Y502次列車即將進站,請接站人員做好接車準備。”晚上8點52分,隨著北京西站的廣播響起,略有些晚點的Y502次列車進站。列車還在緩緩地前行,車廂里的孩子們已經站起身來。他們大多穿著紅色或藍色的校服,背著鼓鼓的雙肩包,一邊排隊一邊向外望著。家長們的目光也在逐個車廂“掃視”,當兩雙眼睛的目光連成一線的時候,彼此都露出了笑容。田蓉看到了自己小女兒慧茹的身影,拍了拍車窗。小姑娘回頭之后,興奮地招手回應著。
列車停穩,車門打開,先出來的老師不停地喊著,“四年級的往這邊走!”不時地拿起哨子吹著排隊的口令。孩子們拉著行李箱走下車來,不斷有從身邊經過的家長來問,“五年級在哪兒啊?”“一年級的出來了嗎?”找到孩子的家長趕緊搶過孩子的行李,填好接送登記卡交給老師,完成最后的交接。
還有幾百個家長選擇在北二出站口等待,看到有孩子出來了,他們都踮腳、探頭張望著。帶隊的老師們在出站口拉起一條警戒帶,幾百個孩子陸陸續續地找到了自己的家長。
這些乘坐火車抵京的孩子是衡水寄宿學校的學生,這樣的場景在北京西站一個月會出現一兩次。送完孩子,老師們要坐晚上11點的K619次列車回到衡水,回到學校的時候,通常都是凌晨2點30分以后了。5天后,他們再到北京接孩子們返校。
寄宿
不知名的“著名學校”
穿紅色校服的孩子來自衡水英才學校,他們的領隊魏老師是衡水英才學校六年級的一名班主任。
魏老師每個月帶著孩子們往返北京,已經持續了七八年,三年前他成為了領隊。“那時孩子還沒這么多,有300多人吧”。常年的陪伴讓他和孩子們感情很深,有孩子不斷來和他打招呼“魏老師再見”,他便從黑色單肩包里拿出一包巧克力豆或者一包餅干送給他們。
學生從北京坐火車去衡水上學,早在魏老師從教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魏老師說,1998年衡水英才學校建成時,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現在英才學校有4000多名學生,其中近800名都是“候鳥”。平時,孩子們在衡水寄宿,每個月末有五天的假期回到北京的家、與父母團聚,“享受”和普通孩子一樣看電視、玩電腦、被爸媽照顧的生活。
每個月10日,魏老師和其他班上的老師們開始統計孩子的坐車情況,向家長打電話確認、收錢、和火車站定好時間。衡水站會為學校單獨開一個售票窗口,收好有效證件,放假前同學校核實學生坐車信息。到了月末,英才學校安排20多輛公交車把孩子們送到火車站,衡水站為孩子辟出候車專區和專門的通道,盡量不與其他乘客接觸。他們安排赴京的Y502在第一站臺,這樣孩子們不用走地下通道,以保證安全。單是來自英才學校返京的學生,一般都能坐滿六七節車廂,每個車廂118人。
衡水英才學校這樣的寄宿學校可能對很多身在北京的人來說很陌生,但靠著家長們的口口相傳,這所學校在“北漂”群體中已經頗有名氣,招收的學生已經不再僅限于衡水或河北來京務工人員的子女。
魏老師曾經教過一個老家在河南的學生小袁。小袁的父母在北京做生意,沒有過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偶然的機會聽到河北的生意伙伴說很多人把孩子送到了衡水讀書,小袁的父母調查了一番之后,在孩子五年級時決定讓他轉學。現在的小袁,已經是衡水重點高中的學生。
選擇
“晚回去不如早回去”
在衡水,除了英才學校,還有兩所寄宿學校招收在京務工人員的子女,孩子們都是在學校的組織下集體出京返京,每月唯一一次和父母團聚的機會如同候鳥歸鄉。
家長們選擇衡水的寄宿學校更多的還是出于無奈。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北京工作多年,十幾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他們來到北京找到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然后在北京結婚、生子。有的有了車、買了房、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有的仍作為普通的打工者,在北京過著辛苦卻也滿足的生活。等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沒有北京戶口的他們開始犯愁,衡水成了他們無奈的“希望之地”。
老家是邯鄲的尚潔(化名)在女兒佳佳上二年級時決定讓她轉學到衡水。尚潔2002年來到北京,幫助舅舅的生意,后來認識了在豐臺區一家綜合市場工作的丈夫,再后來有了佳佳,一家人一直租住在豐臺的一處平房。佳佳在北京出生,上了北京的幼兒園。上小學時,通過“關系”進入了豐臺區的一所公立小學。
“當時我和孩子爸爸都在工作,家里老人年紀也大,不可能來北京照顧孩子。我文化水平不高,一年級還能輔導,覺得以后就不太行了。聽一些老鄉說衡水有寄宿學校,升學率也不錯。”尚女士說,佳佳最初在豐臺上的雖然是公立小學,但里面的學生全是和佳佳一樣的“外地孩子”,“因為北京孩子都想辦法去了更好的學校,而且那學校里好一點的老師也都往其他學校跑,其實教育質量不高。”
田蓉則比尚潔“覺悟”得更早,有三個女兒的她,二女兒一年級就轉到了衡水,小女兒更是學前班時就被送到了衡水。她的大女兒仍在北京讀書,“大女兒一直在北京上學,但是不能參加高考,學的東西不一樣,回去考試意義不大,就直接上了職業學校。”田蓉說。
田蓉來北京20多年,和妹妹在北京經營一家煙酒商店,已經在北京郊區買了房子,平時在城里租住。“雖然在這里這么多年,但是沒有戶口。孩子上學對一個家庭來說是第一大事,我們不能拿孩子的命運去賭。”田蓉說,如果到了高考前才讓孩子臨時回衡水,不止整個知識體系不一樣,孩子心理也會有落差,“孩子從小在北京長大,不會說家鄉話,各種習慣都不相同,怎么融入到當地的學校?”
尚潔也認同田蓉的觀點:“反正都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晚回去不如早回去,以河北那邊的教育水平,晚些回去可能都跟不上的。”
得失
“在京多年已無法回頭”
見到媽媽后,小女兒惠茹一刻不停地圍在田蓉的身邊,給媽媽展示同學送的小玩具,催著媽媽回家,“一個月只有這么一次,估計她想趕快回家看電視吧。” 田蓉說。
二女兒小霖說,最想念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家附近的蓮石湖公園是她和姐妹們最愛去的地方。在那里,媽媽陪她們騎車、放風箏。夏天的時候還下湖去摸小魚,5厘米長的小魚,一撈就是幾十條,這是她們一個月才能和媽媽一起擁有一次的幸福時光。
剛離開爸爸媽媽的時候,小霖偷偷抹過好幾次眼淚,“班上好多同學都哭過”。小霖說,班里像她這樣的孩子有十幾個,大都是在一遍一遍的眼淚里走過來的。在學校寄宿的日子需要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一開始挺難的,但現在衣服洗得可好了,有時候回家也會幫媽媽做點家務”。
把從小一直帶在身邊、在北京上幼兒園的孩子送到衡水讀書,從下定決心到真正行動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位父親說,剛把女兒送走的時候,一想起來就流淚:“如果孩子能在北京參加高考,我應該不會那么做。”“有沒有想過離開北京,帶著孩子回老家?”“沒辦法,在北京這么多年了,已經沒法回頭了。回去從頭再來,也很難給孩子現在的條件。”
佳佳在衡水寄宿雖然適應得很快,但也偷偷躲在被子里哭過幾次。現在的佳佳已經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同學們比較喜歡問我問題”。每次回家,佳佳的爸媽都會給她做最愛吃的蝦,“基本一次能吃一盤。”佳佳不好意思地笑笑說。
回到北京后,她常和媽媽一起看時下流行的電視劇,還經常和同學一起在公園玩,“和我玩得好的幾個也都是每個月坐火車回家的。”佳佳很多小伙伴的父母在北京已經有了不小的生意,“有做房地產的”,但同樣選擇把孩子送到衡水寄宿。
佳佳說,在衡水上寄宿學校,老師能督促學習、照顧生活,沒什么不好。“那你覺得衡水、邯鄲是你的家,還是北京是你的家?”“我還是覺得北京是我的家”。
對話
“我們在北京, 沒打算回去”
北青報:在孩子上小學前,一直都跟著爸媽,突然讓她們去衡水寄宿,有沒有覺得不舍得?
尚潔:我心比較大,但是孩子他爸受不了,一開始還抹眼淚了,但沒辦法。
田蓉:當時確實也考慮了很多,但如果現在不忍心離開孩子,到了快高考才讓她回去,很難融入、跟上進度,所以決定從小就讓孩子去適應衡水的環境。
北青報:有沒有想過離開北京?因為在北京住房條件不是很好,比較辛苦,為什么不考慮回家發展,帶上孩子一起?
尚潔:我這個人很知足,不覺得沒有房子就不叫家了。我們在北京十好幾年了,沒打算回去。不過因為孩子上學,我們也考慮是不是要回邯鄲買房,而且確實在北京也不可能買房子。
田蓉:我沒怎么在衡水待過,回衡水比在北京好還是差都是未知。我在北京做生意可以保證孩子的生活。孩子們都很懂事,她們理解父母的選擇。
北青報:以后打算怎么辦,想讓孩子回來嗎?
尚潔:暫時沒有打算。現在再回北京,找人都進不去。我知道有想家回來的孩子,只能上打工子弟學校,條件根本不行。現在孩子還小,說不定以后高考政策就放開了,我們還可以考慮來北京上學。如果政策不變,還是想在衡水,爭取考上重點中學。我們是邯鄲人,不太了解在衡水怎么考中學,實在不行就回邯鄲。未來,能考上北京的大學最好了,畢竟是大城市,機會多。
田蓉:我準備初中就讓女兒轉學,上衡水五中,那邊更容易考上重點的衡水一中。我打算讓孩子們一直在衡水上下去,能考上好大學。畢竟衡水的教育質量大家都知道,很好的。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m.zh8966.com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