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演奏,琴鍵也能自動跟隨樂譜上下跳躍,流淌出一首首動人的曲子;通過傳感器,智能仿生機器人可以精準模仿人的動作,在危機事件中可以代替人類去處理難題;通過智能試衣系統,冬天購買內衣不用脫衣,就可以體驗穿著效果……在12月14日至16日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現場,凝聚著廣大職工群眾智慧的創新成果隨處可見,觀眾被職工群眾中蘊藏的創新能量所震撼。
這是一次充分展現廣大職工群眾創新創業的非凡熱情和創新成果的盛會,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指導,中國職工國際旅行社總社與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多家單位共同主辦,在引領廣大產業工人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創新創業的人才和技術高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職工創新推動中國制造
“10年前,我國用的盾構機主要靠進口,如今‘中國盾構’已經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大展身手!敝需F裝備工程集團公司的大國工匠李剛向前來觀展的公眾介紹道。
20多年,李剛從一名修理工成長為國內最頂尖的盾構機電氣高級技師。他和團隊成員投身盾構機國產化的攻堅浪潮,助力企業自主研發出世界首創的“馬蹄形”盾構機。這標志著世界異型隧道掘進機研制技術跨入了新階段,而中國工匠站在了這個領域的世界巔峰。
在研發中國首款兩問表的過程中,要在長度不足1.2毫米、寬0.5毫米的零件上,開一個相當于一顆芝麻的1/4大小的孔,同時零件的外形公差要求比一根頭發絲還細,在國內同行和海鷗歷史上實現了首創——中國鐘表大師李家琦用匠心鐫刻時光,以精湛的技術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自2012年,他所在的海鷗表業集團工會開始建立以勞模和鐘表大師命名的創新工作室以來,已獲得專利600余項,助力企業增加銷售收入近4億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誰擁有一流的工匠人才,誰就掌握了國家創新發展的優勢和主導權。”親眼見證了職工創新的豐碩成果,有觀眾如此感嘆。
搭建平臺釋放創新活力
作為工會組織,如何發揮群眾組織優勢,引導廣大職工積極參與創新創業,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創博會期間,還舉辦了大國工匠與國家創新發展論壇,來自多地的工會干部、企業家和大國工匠從不同視角詮釋了工會組織在培養產業工人隊伍,開展職工“雙創”活動中的新作為。
“全省共創建各級各類勞模創新工作室2895家,獲專利19342項,創新及攻關數167103項,創新成果轉化數8255項,取得經濟效益27億元;全省職工實現技術革新、技術攻關24.6萬余項,發明創造1.25萬項!边@是安徽省總工會在搭建平臺載體、助力職工“雙創”工作中亮出的成績單。
成都市總工會展區內,《了不起的成都工匠》微視頻在屏幕上循環播放,吸引了眾多目光。據成都市總工會副主席郭強介紹,為培育更多工匠人才,成都市總工會推動“成都工匠”培育計劃以市委、市政府意見形式出臺,從工匠培育頂層設計入手,作出了工匠人才培養、引進、競賽、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一整套制度安排,為高技能人才發展奠定基礎。
圍繞解決創新難題,遼河油田工會則通過用好“一金三書”體系,即用工會經費設立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專項資金,健全《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加工意向書》《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成果推廣應用協議書》和《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成果推廣應用任務書》,推動廣大職工“擼起袖子搞創新”。
“創新需要平臺保障”“每天搞創新就是對企業最大的回報”……在工會組織辛勤耕耘的創新沃土上,一個又一個創新“草根”長成“參天大樹”,一個又一個碩果“落地生金”。
打造服務職工創新創業的閃亮品牌
“機械的智能化、自動化是大勢所趨,但無論任何產品,都離不開人的使用!薄霸谘邪l機械的‘大腦’方面,剛剛那個技術值得我們研究”……創博會現場,3位“濰柴工匠”王元林、李英杰、湯海威邊參觀邊探討。
為了幫助職工開拓視野、創新思路,本次創博會期間,濰柴集團工會先后派出20名“濰柴工匠”前來觀展。
自2016年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首次舉辦以來,至今已經連續舉辦3屆,共有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法國、瑞典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800余家機構參展,并舉辦了包括“大國工匠與國家創新發展論壇”、“共青團服務青年雙創前沿論壇”在內的幾十項論壇活動,吸引了10萬余名國內外觀眾到場觀展、交流、洽談合作。
3年來,創博會通過設立“大國工匠”等展區,充分展示全國勞動和技能競賽、職工技術創新取得的重要成就,并通過舉辦論壇進一步激發智慧的碰撞,促進交流創新,已成為展示創新創業活動的無窮魅力,推動投融資對接和技術成果轉化,搭建創新創業、科技研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作為主辦方之一、中國職工旅行社總社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為廣大職工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務,努力打造服務職工創新創業的閃亮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