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金三銀四”的招聘旺季前,人社部、教育部、全國總工會等九部門于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其中第二條規定:依法禁止招聘環節中的就業性別歧視。不得限定性別(國家規定的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等情況除外)或性別優先,不得以性別為由限制婦女求職就業、拒絕錄用婦女,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不得將妊娠測試作為入職體檢項目,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不得差別化提高對婦女錄用標準。這則通知一出,迅速登上熱搜榜單,許多職場女性為此拍手叫好。
從進入職場時的種種限制,到晉升中遭遇“天花板”,同時承擔家庭角色和職業角色的女性,她們所面臨的壓力究竟有多重?
30歲的方女士就職于一家工貿一體化企業。入職以來,她的工作能力有目共睹,工作業績也始終領先于同部門的其他同事。然而,年前公司提拔業務經理時,名單上卻沒有她,而是同部門的一位小伙子。方女士認為,她之所以落選,就是因為“已婚未育”的身份。她的努力換來的只是幾句口頭表揚和“為了避免過大的工作壓力影響你備孕生孩子”之類的安撫。方女士說,自己的情況并非孤例,身邊不少“已婚未育”甚至“已婚有一孩”的女性好友,多多少少曾因自己的身份標簽而影響了晉升。
如果說讓方女士糾結的只是“生”和“升”之間的矛盾,更多的女性求職者,則因為“生育”這樣一個天然屬性而求職無門。
市民俞女士的求職之路從去年下半年一直走到了今年春節后。32歲,已婚育有一孩的她,在每一次面試中,都會被問到是否打算生二孩。回答時,但凡略有猶豫,簡歷就會以各種借口被退回。
“從小到大,一直沒感受過‘重男輕女’,直到準備邁入職場,才覺得被現實啪啪打臉。”從小到大一路名校,讀大學時從學科成績到實操能力“絕不比男同學差”的寧波姑娘小蘇,向筆者講述了她的無奈:“有一家設計院我挺想去的,但人家就是不要女生。”
這樣的現象并非個別: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課題組曾在兩省一市范圍內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展開過調查,高達86.18%的女大學生表示受到過一種或多種招聘性別歧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此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同樣顯示,在使用相同背景簡歷的情況下,男生求職者接到面試邀請的次數是女生的1.42倍。此前還有調查指出,在年均勞動收入等就業質量方面,女大學畢業生也明顯低于男大學畢業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招聘主管說,全面二孩政策推行以后,企業的確收緊了對女性員工的招聘。
這位招聘主管算了這樣一筆細賬:如果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在280天孕期中,準媽媽至少要做13次孕檢,每次需要請假半天;從孕期7個月到哺乳期滿,有至少45周的工作日,孕期和哺乳期的女員工每日可少工作一小時;產假休息至少128天……
“對于生育的女員工,公司既要給予長時間的產假,又要為她們繳納各種保險,還要找人頂替她們的工作,這對公司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硬成本。”這名招聘人員坦承,成本的增加,使企業不得不在招聘環節就考慮到這些風險因素。
而國家九部門上月底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更是明確限制了以往育齡女性“生不生二孩”的面試必備題。同時,這份通知中還明確了相關監管處罰條款:對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布含有性別歧視內容招聘信息的,依法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吊銷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將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因發布含有性別歧視內容的招聘信息接受行政處罰等情況納入人力資源市場誠信記錄,依法實施失信懲戒。同時,新規要求建立聯合約談機制。暢通窗口來訪接待、12333、12338、12351熱線等渠道,及時受理就業性別歧視相關舉報投訴。在推動監管和維權機制的完善的同時,新規也對促進女性就業提出了切實舉措: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加強中小學課后服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