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成塑膠公司在距離發工資只剩10天的情況下,廣泛收集職工意見,充分開展集體協商,并且發揮法律顧問和工會作用,從國家政策宣講談到企業發展的考量,終于在操作方式上取得了一致。
一家外地員工數超七成的制造業企業,在2月10日復工當天,僅四分之一的員工可以即刻復工,其余員工都要返滬并經過隔離期后才能陸續上班。在此期間,員工的工資如何計算才能既符合規定,又能保障公平公正?近日,上海日成塑膠公司用一紙“工資、工時專項集體合同”解決了這一問題。
滿足員工個性化需求
3月10日,是上海日成塑膠公司的正常發薪日,公司副總經理李海英在2月底做考勤統計時就在琢磨:按照規定,受疫情影響的,必須全額支付隔離期間員工工資,但對于已經復工的員工來說,獲得的勞動報酬與未提供勞動的員工一樣,心里難免有不平,這桿秤怎么平衡?李海英和公司工會、法律顧問在那個時候便討論決定通過集體協商解決這一難題。
2月29日,上海市勞動學會咨詢分會副秘書長何永強受邀來到公司指導集體協商工作,這一天,距離公司的正常發薪日只有10天的時間了。時間緊迫。
“很多企業在制定方案時,會先有一個草案,再與工會和職工商議,但疫情期間為了節省時間,在制定方案之初,公司行政就邀請工會共同參與,邊收集需求,邊商議討論。”何永強介紹,這次方案的制定難點,不只是公平公正,還有許多個性化需求。例如,起初公司希望湖北地區至今未返滬的員工,可以先通過帶薪年休假抵扣的方式,確保薪資全額發放的公平性,但有湖北籍員工提出,希望保留部分年假,在需要的時候救急;還有員工提出,希望以加班的方式補齊缺崗時期的工作量……
眾口難調,重在協商。企業發揮法律顧問和工會作用,從國家政策宣講談到企業發展的考量,終于在操作方式上取得了一致。經公司與工會商議,決定優先使用帶薪年假,不足部分通過雙休日補上班的方式,確保生產,員工可以選擇兩種方式組合使用。
所有員工都在協議上簽了字
由于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意見征詢,《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工資、工時專項集體協商協議》在兩天之內就草擬完成了,并派發到在崗員工手里。
據何永強介紹,企業和工會都希望這份協議成為公司全員都能認可并且知曉的操作依據。
為此,在協議完成草擬之后,企業工會帶著已蓋上公司和工會雙方印章的協議,一個個找在崗員工簽字。不多久,所有返崗員工都在這份專項集體協議上簽上了名字,還有部分仍在外地的員工,企業工會通過微信等線上方式發送協議內容,并征得大家同意。至此,這一次的集體協商算是全部完成,而此時距離最初方案的討論,僅僅用了3天。
參與率100%,同意率100%,有了集體協商做基礎,集體協議做依據,在3月10日工資發放的當天,沒有人提出異議。同時,為了穩定員工士氣,該公司將受疫情影響,延后發放的2019年年終獎一分不少地發放給了全體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