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防控期間,“云招聘”避免了人群聚集,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能夠瞬時將招聘雙方的需求進行匹配、對接,招聘的整體成本也更低
● “云招聘”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通過程序設置能夠提高一般性信息的篩選,但會遺失求職者的部分個人特質信息,而這些信息在某些崗位上非常重要。并且,簡歷篩選中標準信息的設置,可能會放大某些歧視性要求的危害
● “云招聘”只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招聘手段的變化,最重要的是要揚長避短,切實滿足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需求
“瀏覽崗位快,投遞簡歷快,面試流程快,結果通知快。”
還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丁峰就要大學畢業了。他剛剛經歷了3場求職面試,全部順利通過。他說,今年“云求職”給他留下的深切體會就是一個字——快!
快,反映出當下招聘的新動向,但不是全部。
這個春天,原本屬于招聘的“金三銀四”,卻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也讓就業充滿了變數:一方面,企業雖復工復產,但完全恢復尚需時日;另一方面,當“史上最多”的畢業生涌向市場,是否有崗位匹配,尚未知曉。
“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說,受經濟下行和突發疫情雙重影響,今年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會更加嚴峻。
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前程無憂”分析春招市場發現,超三成雇主的招聘量與去年持平,接近五分之一的雇主增加了招聘量,但也有近三成雇主暫緩招聘。但投簡歷的畢業生已超過去年同期。增增減減中,就業之難凸顯。
受疫情影響,大部分用人單位的春季校園招聘由線下轉為線上,“云招聘”“云求職”成為主流。這種招聘方式“上線”以來效果如何?《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線上招聘成為主流
優勢明顯也有劣勢
早在2月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就聯合發文,暫停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現場招聘活動,鼓勵“云招聘”。由此,“網上面試、網上簽約、網上報到”成為主流做法。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院長范圍看來,疫情防控期間,網絡招聘剛好滿足了因為疫情防控需避免人群聚集的需要,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能夠瞬時將招聘雙方的需求進行匹配、對接,“網絡招聘整體的成本也更低”。
“線上招聘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而且在家里進行視頻面試也沒有現場面試那么緊張。”就讀于山東大學新聞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王佳佳說,以前找工作需在北京、上海、濟南等多個城市之間往返,現在在家就能完成。
據《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與北京地區各高校聯合舉辦了網絡雙選會,自2月26日起到4月下旬,共30多場不同主題的網絡雙選會。畢業生通過注冊審核后,即可在網絡雙選會期間進入網上會場主頁,參與求職,在線投遞簡歷。
北京某大學地理科學學部自然資源專業研究生張奇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她參與了學校的2020年春季網絡雙選會,投遞了兩份簡歷。不過,目前她還沒有收到回復。
張奇夫說,春招以來,她和同學主要通過網絡雙選會和學校老師所提供的招聘信息獲取相關信息,此外就是自己所關注單位發布的招聘信息。
《法制日報》記者在北京的一些大學網絡雙選會網站上發現,求職者可以從工作性質、工作地點、所屬行業、公司性質、職位類別進行篩選,涉及各行各業。
不過,張奇夫說,網絡雙選會網站篩選的條件比智聯招聘等網站要少很多,不太好找到符合自己的崗位。“填寫個人信息時有意向職位,我以為會在主頁給我推薦,但還是需要自己進入學校的頁面尋找,或者直接按照單位搜索。”
據張奇夫介紹,她和同學們還可以選擇其他的雙選會投遞簡歷。例如,中小微企業春季網絡雙選會、中關村企業專場網絡招聘會等。
第二,在法律層面,所有提供相應上述服務平臺的組織,要核實、完善所有的招聘及應聘信息。要對雇主進行專業化的詢問,比如學歷、專業、年齡、外貌特征、實踐背景等要求,使其提交的信息更準確、更完整、更有效。同樣要指導雇員準確填寫自己的應聘信息。平臺要對雇主和雇員都進行專業指導和服務。
第三,平臺要精準了解雇主和雇員雙方的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實現技術對接和信息推送。比如,經過篩選認為,該雇主的招聘需求正好符合某3個人,那么平臺就要把該雇主的信息推送給這3位雇員,同樣也可以把符合雇主需求的應聘者信息推送給雇主單位。這樣會大大降低在網絡招聘過程中信息篩查的成本。
記者:在調查中,有受訪者表示,部分社會招聘平臺管理不嚴,虛假信息泛濫,甚至有一些招聘者要求先交保證金才能投簡歷。“云招聘”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存在信息失實隱患。
去年10月24日,由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多家互聯網招聘企業共同參與制定的《互聯網招聘行業自律公約》正式發布,明確招聘信息要實時監測篩查,對虛假廣告、虛假信息以及其他涉嫌違法違規的信息進行屏蔽、刪除;對涉嫌違法違規的賬號采取警告、臨時封禁等必要措施。
張麗云:《互聯網招聘行業自律公約》實際上是一種自律機制,對于凈化市場是非常有價值的。這種自律機制和國家層面的強制性法律可以綜合運用,實現市場化的監督,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范圍:一是網絡招聘平臺要承擔相應的監督責任,對于平臺出現的違規信息導致單位或者勞動者的損失,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賠償和行政責任;二是市場監管等部門應該建立網絡適時監察機制,派駐網絡監察員,要求平臺上的信息頁面有投訴、舉報鏈接,任何人發現平臺發布信息有問題,都可以通過該方式向平臺和網絡監察員舉報。
完善網絡招聘體系
強化新興技術應用
記者:早在互聯網進入中國時,網絡招聘模式就已被引入,大型綜合招聘平臺先后上線,受到企業和求職者的追捧。此次疫情讓網絡招聘再次成為焦點,您認為,“云招聘”是否會成為未來人才招聘模式發展的一種趨勢?
范圍:從整個招聘流程來看,某些環節適合線上,但線下環節仍然有必要。因此,線上線下結合可能會更好。
張麗云:未來,網絡招聘可能會取代傳統線下的面試模式,成為一種主流招聘模式。
記者:“云招聘”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否還需要多方協作補好功課?
張麗云:有關部門應當在其中發揮倡導或者督促發展的作用,同時完善網絡招聘體系。
未來,網絡招聘的締約服務是必須有的一項功能。現在的招聘平臺只是起到一個中介的作用。所謂締約服務,就是幫助雇主和雇員簽訂勞動合同的功能。締約服務完全可以在線上完成。雙方在網上也可以實現電子合同的確認和簽署,這也是網絡招聘發展的必由之路。
綜合來講,網絡招聘的服務平臺首先要有服務的意識,其次要有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最后就是由互聯網技術提供支撐。在保障各方權益的情況下,一旦實現線上投遞簡歷、篩選、面試、簽訂勞動合同,那么對勞動市場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有幫助的。
范圍:“云招聘”只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招聘手段的變化,最重要的是要揚長避短,切實滿足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需求。
一是除了目前營利性的網絡招聘平臺以外,應該加大公益性網絡招聘平臺的建設,進一步降低招聘成本;二是加大新技術的應用,在做好一般性信息的篩選基礎上,提供更多招聘所需的定制化的信息篩選技術支持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