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兩個多月后,4月8日武漢解封。各行各業的農民工也隨著這座城市的重啟逐步回到工作崗位,他們中有為武漢人提供熱干面的店長;有建設城市的建筑工人;還有疫情期間為醫護人員義剪的理發師……正是他們的回歸,讓武漢恢復生機。
還記得凌晨4點的武漢嗎?過去兩個多月,封城后凌晨4點的武漢讓國人動容,也讓鄧芹無比懷念。春節前,她回了鄂州農村老家過年,沒想到,這一去就離開熟悉的城市兩個月。“3月21日一聽說店要開門,趕緊辦好手續回武漢。”今年34歲的鄧芹在武漢打工16年了,3月22日,她終于重新看到凌晨4點的武漢。
不僅是她,各行各業的農民工在武漢解封后都逐漸回到工作崗位……
他們帶回久違的熱干面
鄧芹是漢口吉慶街蔡林記熱干面店的店長,因為工作關系,每天凌晨4點起床是生活的常態。
4月8日清晨5點,一天的工作開始了。相較于曾經熟悉的開店準備工作,現在每天清晨多了一項工作內容就是店面消殺,從操作間到店面,從臺面到地面,仔細噴灑消毒液,認真擦拭每一處角落,“哪怕現在還不能開始堂食,我們依然要讓桌椅干干凈凈。”
消殺清潔結束,仔細洗手自身消毒,戴上口罩、防護面罩、一次性手套,擺好各樣佐料:濃香黑芝麻醬、爽脆蘿卜丁、香蔥……拌好一碗熱干面。將面攤上操作臺,“撣面”,武漢人最愛的熱干面由此開啟。
清晨6點,店門正式打開,各家外賣訂單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地響起,鄧芹和同事將兩張桌子抬到門口,留出一個人進出的通道,“方便店員進出遞送商品和維持外面的秩序。”鄧芹一邊介紹一邊將免洗消毒洗手液擺上了桌,一同上桌的還有香醋和辣椒油。隨著鄧芹的準備工作做完,外賣小哥們從不同的方向聚來,按照單號上前取單。7點一過,開始有附近無疫情小區居民和復工人員來到店前,耐心排隊后,他們端起久違的熱干面。
臨近中午,近600斤面已經銷售殆盡……
重體力勞動者更追求穩定和健康
“滴!請出示綠碼。”4月15日清晨,頭戴安全帽、佩戴口罩的揭坤出現在工地入場的隊列中,在接受了體溫測量與身份信息核對后,他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戴著口罩施工感覺還是有些吃力,不過現在也快適應了。”揭坤是中建三局二公司基礎設施工程公司武漢地下空間項目的一名鋼筋工,從返回項目復工以來,他帶領20余名工人參與現場作業,已有15天。
“一回到項目,就感受到管理比之前更加嚴格了。現在進入現場不僅需要實名制,還要出示綠碼,同時每天早晚要接受兩次體溫檢測,宿舍里也天天消毒,比以往要更加干凈衛生了。”今年31歲的揭坤是武漢新洲人,除了提到項目在疫情防控管理方面的變化,他說最大的感受是不敢隨意回家了。
今年27歲的羅奇兵來自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是一名木工。4月12日,他加入復工隊伍。羅奇兵表示,“對武漢比較熟悉,離家近,也考慮到自己是湖北人,在省內打工更方便。”
相較于餐飲店,重體力勞動的建筑工地上,戴著口罩干活的日子讓人更難適應,“但是現在首先是要健康安全,項目每天做消殺、測溫,宿舍也有人消毒,還要求全員核酸檢測。讓我和家人都很放心。”羅奇兵表示,現在改變了過去看收入常常換項目的想法,“更希望穩定,更注重安全和健康。”
義剪隊長回歸日常
4月9日,地處武漢京漢大道旁,緊鄰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的上尚造型重新打開大門。店長付代江是武漢黃陂人,35歲的他從事美發行業已經20年了。“現在每天從上午10點營業到下午5點半,店里的人基本都返崗了。”
疫情暴發時,付代江在網上看到了心酸的一幕,“醫務人員到武漢來支援,可是沒有辦法理發,為了方便,他們甚至剃了光頭,這讓我很心酸。”付代江說,當時就想去為他們剪頭發。
于是付代江就先開始尋找愿意參與義剪的發型師,不到一周時間,留在武漢的相熟發型師就有幾十人加入了他的微信群。最初,缺乏溝通渠道的付代江只能一邊在自己小區做義工,一邊繼續在微信群里組織隊伍,先開始幫助小區里一線“戰疫”家庭以及小區居民義剪。
元宵節前后,經過聯系,付代江終于能為一線醫護人員剪發了。逐漸,付代江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成了一支義剪隊的隊長,不久,他和另外一名義剪隊長合并為規模最大的義剪隊,美發師最多的時候有60人左右。
3月27日,付代江結束個人義剪,時間長達35天,義剪人數大概1200人次左右,最多的時候,他一天義剪了50多人。因為這段經歷,付代江積累了豐富的“戰疫”經驗。
武漢解封后,“我們也開張了,原來每天能有三五十個顧客進店,現在一天只有十來個,很多人還是不敢出門,有熟客甚至會喊我們到小區門口去剪。工作量和收入都減少了大約原來的三分之二。”付代江的工作模式成了店里和原來的小區理發相結合,“無論哪種方式,做好防護都是首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