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復旦博士年收入的新聞走紅網絡。新聞來源于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長何琳的一段發言。
原來,何琳所在單位2018年流失了一位復旦流行病學與統計學畢業的博士——作為40歲的副主任醫師,全年收入只有8.2萬元。有網友感嘆:干一年不如網紅一場直播。
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疾控人才流失并不新鮮。何琳統計過,2015—2019年,中國疾控中心累計辭職、調出262人。調出人員中,40歲及以下占86.3%,以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為主,達到了88.2%,其中博士達到了33.7%;去向主要是醫藥相關企業、醫院、高校等單位。導致這些人才出走原因或許很多,其間可能包括個人偶然因素,但疾控單位地位不高、待遇不高的確是需要正視的問題。
要問疾控為何不受重視,還得從人們的日常觀念開始琢磨。對待個人健康,社會公眾層面一直固守“重治輕防”邏輯,得病了去醫院天經地義,殊不知疾控機構介入日常疾病預防控制的重要性。結果就出現“公立醫院門庭若市,疾控機構門可羅雀”的現象。
臨床、中醫、口腔和公共衛生四類執業醫師中,公衛醫師在維護人民健康方面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職責。應對疫情,公共衛生、病毒學、疫情防治等專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在沒有突發傳染病的日常情形下,研究如何找到病毒傳染源、疾病分布狀況、危險因素,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收集的數據制定出相應控制舉措,更是防患于未然的重中之重。不僅傳染病,各類慢性疾病的防控與科普醫學和健康知識,也屬于公衛職責。
可以說,一方面,公共衛生分支廣泛、包羅萬象,基礎醫學、生物統計、衛生管理等盡皆囊括,另一方面,待遇和職能存在割裂和不對稱,因而公衛機構人心浮動、不受重視也就不難理解。
改變這種狀態,當下的關鍵在于轉變觀念。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是守護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破解“重治輕防”頑疾,加快醫防融合,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治病是亡羊補牢,預防是未雨綢繆。如何從源頭預防和切斷疾病,理應成為所有重視健康的中國人思考的問題。對公衛機構、公衛醫師而言,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也是理所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