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就業結構性失衡主要是技能供給的結構和數量與市場需求之間不匹配。要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改革教育體系與培訓體系;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同時,更好發揮新業態對就業的促進作用。
當前,我國在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的同時,結構性失衡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就如何優化就業結構以更好地促進穩就業話題,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教授。
當前我國就業結構的特點
賴德勝:就業結構有很多維度,比如產業結構、地區結構、技能結構等,它實際上取決于經濟結構。總結起來,我國當前的就業結構主要呈現出“四化”特點。
第一,輕型化。近年來,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越來越高,體現出產業結構輕型化的特點,這也使就業結構逐漸輕型化。第三產業所占用的人均資本量比較低,據統計,第三產業每百萬元增加值吸納就業為8.1人,比第二產業高出1.6人。所以,吸納同樣數量就業,降速提質拓展的空間更大。
第二,集中化。一方面,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聚集,2019年,全國就業人員7.7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4億人,占比57%。另一方面,當前,每年新創造的就業崗位有三分之二在東南沿海,東南沿海已經成為創造就業崗位最多的地方,西部、東北地區勞動力不斷流向東南沿海,這也是地區結構集中化的表現。
第三,扁平化。當前,中小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已經占城鎮就業人口的80%,而中小企業的層級是比較少的,結構比較扁平。尤其是最近幾年,平臺型就業作為一種新的就業形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平臺型就業就是一種典型的扁平化就業。
第四,高階化。一方面,高技能勞動者所占比重越來越高,表現在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技能型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越來越多,這些企業所需的勞動者應具備更高的技術技能水平。
技能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導致結構性失衡
賴德勝:就業的結構性失衡反映的是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在結構上的不匹配,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市場上現有的大量勞動力并不是企業發展迫切需要的類型,通俗地講就是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
就業結構跟經濟結構是相關的。近年來,我國實現了從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從技術跟隨向技術引領的轉變,這使社會快速增加對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很多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技術含量,提升產品品質。但在此過程中,勞動力的供給卻相對滯后,勞動者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技能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的知識技能不匹配,需要有一個轉變技能結構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變化的過程。
所以,就業結構性失衡主要是技能供給的結構和數量與市場需求之間不匹配。其根本原因是,需求結構的調整快于勞動力供給結構的調整。
這種結構性失衡的影響從短期來看,主要是加大了就業壓力,增加失業風險;從長期來看,一方面,會使勞動力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導致產出下降。勞動力有閑置,同時,一些企業的發展因招不到合適勞動力而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長期存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是不利的,對教育體系和培訓體系都會產生較大影響。
應對就業結構性失衡的建議
賴德勝:疫情給就業帶來很大壓力,也使經濟領域和就業領域的結構性失衡更加明顯。但同時,它也給我們采取適當措施來解決問題、實現更好發展提供了機會。應對就業結構性失衡問題,應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第一,要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今年3月印發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和5月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是對沖疫情影響的兩個重要文件。它們有一個根本相似之處就是,進一步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要盡快復工復產達產,實現保就業穩就業目標,必須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使每一個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這是根本之策。
第二,要改革教育體系與培訓體系。我國每年新增800多萬高校畢業生和幾百萬中高職畢業生,規模是很大的,但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等還難以適應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為此,改革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是應對就業結構失衡的緊迫任務。同時,要完善培訓體系,提高培訓的力度和針對性,重視勞動者全生命周期的學習,使勞動者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轉換能力,讓其專業技能跟得上產業發展帶來的技能需求變化。政府應拿出更多資源來支持勞動者的再培訓再學習。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明兩年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這就是支持勞動者提升技能的好政策。
第三,要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就業存在結構性失衡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關鍵是要避免這種失衡被固化。對此,勞動力市場本身的靈活性和調整能力很重要,特別是要減少勞動力的粘性,增強流動性。《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探索實行城市群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這將極大地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的社會性流動,更好地促進勞動力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匹配,降低中小企業的招聘成本,從而有利于創業和就業。
此外,要同時加強人力資源服務。就業的結構性失衡有一部分原因是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用工方與求職者之間無法有效對接。要更好發揮人力資源市場、網絡招聘市場等相關渠道的作用,促進供需信息的更好匹配。
讓新業態更好發揮穩就業保就業作用
賴德勝:近幾年,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等新業態在我國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特別是疫情期間,新業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應對疫情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約有1億人在新業態就業,新業態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也是今后經濟復蘇以及更好發展的重要力量。
要讓新業態更好地順勢而為,發揮其促進就業和推動就業結構優化的作用,首先在政策上要更加寬松,出臺更多措施推動新業態發展,對其包容審慎,促進其更好地做大做強,讓更多就業崗位成長起來。其次,新業態從業者的權益保障問題日益凸顯,他們的勞動關系模糊,很少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難以享受高溫津貼、健康體檢、職業培訓等相關權益。應根據新業態特點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發揮政府和工會的作用,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同把新業態從業者的權益保障問題解決好,讓新業態更有吸引力,更好地發揮其穩就業保就業的作用。
此外,還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使人力資本政策更好地與新經濟新業態的需求對接,讓勞動者無時無處都有學習的機會,推動新業態發展邁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