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2萬個!這是今年上半年,上海全市新增就業崗位的數字。
這個看似簡單的數據,代表著什么呢?
今年1月,時任上海市長應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指出,今年本市新增就業崗位的目標是50萬個。而當時間過半之時,本市新增就業崗位的完成度也已過半。
激流飛渡,上海呈現出了非凡的勇氣。
盡管受經濟下行、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本市就業形勢復雜嚴峻,穩就業壓力凸顯。可記者從市人社部門了解到,無論是新增就業崗位,還是幫助長期失業青年就業創業、幫扶引領成功創業等重要就業指標,上海均已實現半年度工作目標。
半年新增27.12萬個崗位
何為新增就業崗位?
很多人或許并不知曉,對于上海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嚴格的統計口徑。
市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簡單地說,本市新增就業崗位數量是指在統計期內實現就業、統計期末仍保持就業的戶籍勞動年齡段人數,同時要扣除退休等自然減員人數。
由此可見,上海在今年上半年面臨復雜形勢,部分行業受到重挫,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一度受到嚴重影響的前提下,依然能新增就業崗位27.12萬個,實屬不易。
援企穩崗“組合拳”見實效
崗位從何而來,關鍵在于企業。企業為何愿意招聘,關鍵在于信心。
援企、穩崗、增信心,成為上海上半年各項舉措的重中之重。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本市連續出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解決企業經營和用工成本高問題,通過保企業來保就業。
考慮到此次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會造成較大的影響,為保障企業盡快恢復經營、減輕企業負擔,上海在春節后第一時間出臺社保費減負政策,于2月3日公布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推遲調整社保繳費基數、延長社會保險繳費期限、實施培訓費補貼等政策措施,切切實實為企業減輕負擔。
之后,市人社局在3月10日公布了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延長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費率降低、繼續實施社保減負等政策措施。
不僅如此,本市在疫情期間,給予了企業“補貼扶持”,如對春節期間生產能力應急征用及按規定審批開工的企業,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游等四類受影響嚴重行業中的企業,給予穩就業補貼扶持。
優先推動應屆生就業
受新冠疫情和全球經濟周期的雙重影響,2020年被稱為“最難就業季”,而今年畢業的高校畢業生,無疑受波及最深。
幫助應屆生就業,需要“從上到下”。
就在上周六,2020年上海市夏季人才招聘會暨高校畢業生面洽會舉行,這是今年以來全市最大規模的線下招聘活動。共有750家企事業單位推出1.6萬余個崗位,吸引4000余人到場,遞交簡歷4583份,達成初步意向2257人。
而就在同一個雙休日,上海各區、街道甚至鎮級,都有相關的招聘會舉行,同時在“云端”,還有各類招聘活動。
對此,招聘會主辦方表示,上海的就業環境、崗位總量在全國仍處領先位置。目前,經濟社會運行已呈現企穩回升、總體向好的態勢,這不僅為企業吸納就業帶來底氣,也為應屆生實現就業創造了更多空間。
幫助應屆生就業,也需要“從下到上”。
在上海的基層,幫扶應屆生就業的工作始終未停。在靜安區,人社部門連續給高校應屆生發信,由就業援助員一家家送上門,既梳理了包括培訓、見習、靈活就業辦理等政策,也將近期的招聘會列舉其上,鼓勵應屆生前往求職;在金山區,崗位實現“點對點”推送,人社部門給一位位尚未實現就業的畢業生打去電話,也送去求職信息。
市教委的數據顯示,今年上海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已突破80%。市人社部門表示,上海將繼續全面落實各項援企惠企政策措施,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活動,積極助力企業發展,促進高校畢業生求職者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多項指標均已完成過半
統計顯示,截至6月底,上海全市登記就業人數為1016.2萬人,同比增加0.6萬人。同時,調查失業率為4.4%,低于全國5.7%的平均水平。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辦理就業登記參保的人數自春節后每月逐步回升,從6月底的數字來看,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穩定在21萬的目標范圍內。市政府實事項目“幫助8000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以及幫扶引領成功創業、新增就業崗位等重要指標,均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中流奮楫!穩就業,下半年將繼續成為上海的重點工作。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上海將全面實施社保、財稅等“保市場主體”的減負政策和人才支持政策;積極跟蹤勞動力市場動態變化,做好針對性政策儲備。
同時,積極擴大就業規模。把鼓勵創業作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積極釋放創業帶動就業效應。在挖掘傳統產業吸納就業潛力的同時,加強對互聯網方式下的平臺經濟、眾包經濟、分享經濟的支持力度,拓展新業態就業渠道。
不僅如此,還將全面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面向各類群體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豐富培訓模式,探索開展線上線下融合的“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推進校企合作。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健全職業資格鑒定、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