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在线操_亚洲性专区_亚洲午夜一级毛片_天天操狠狠操 - 中国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碩博人才網

高校畢業生就業要轉變“固定工”觀念

  編者按

  2020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規模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大,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又有所增加。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一方面需要我們加大工作力度,對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穩就業”“保就業”已列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首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畢業生洞悉已經變化了的就業市場,在新的就業趨勢如非標準就業、非正規就業前轉變心態,迎接挑戰,以積極的態度開始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

  非標準就業已是大勢所趨

  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充滿著波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時代,勞動世界的未來充滿了挑戰也依然存在機遇。尤其對青年人而言,就業機會減少、就業質量不高將是難以克服的問題,非標準就業已是大勢所趨。

  什么是非標準就業(Non-standard employment),目前無論是在學界還是在官方都沒有嚴格的、達成共識的定義。一般來說,非標準就業是指“標準雇傭關系”范圍之外的工作。標準雇傭關系是指全日制、無固定期限、構成雙方從屬雇傭關系一部分的工作。在某些情況下,研究人員還會將標準雇傭關系定義為在家以外的地方開展的工作。當采用這一定義時,更多任務會被歸類為非標準就業,包括電子辦公和其他形式的遠程辦公。國際勞工組織2016年11月發布《世界非標準性就業:理解挑戰、塑造未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將非標準就業分為四種類型:臨時性就業;非全日制工作;臨時介紹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傭關系;隱蔽性雇傭關系和依賴性自雇就業。《報告》中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經歷了從標準就業到非標準就業的巨大轉變,世界各國的非標準就業正在普遍化。

  正如《報告》所言,非標準就業的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了全球化給勞動世界帶來的改變,世界各地的企業通過全球價值鏈互相聯系、技術發展對這種聯系的促進作用、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全世界服務業的增長就是最好的例證。社會變化也是非標準就業增長的因素之一,包括如女性在全球勞動力中作用的提高、不斷出現的國際移民,以及一些工人希望其工作和個人生活的平衡能夠更加靈活。總的來看,非標準就業成為趨勢主要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就業不平衡。經濟全球化使得國家和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2018年前20位國家的GDP占比超過80%,基尼系數為0.623。競爭力強的企業主要在歐美和東亞地區,在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企業競爭力較弱,標準就業的規模和占比顯著下降。

  二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就業替代。近年來,人類知識積累的速度加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技術和設備減少了許多重復性強、技能性低的就業崗位,改變了勞動力結構。許多企業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并沒有增加甚至減少了標準就業機會,迫使一部分低技能勞動力選擇非標準就業。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就業形式改變。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就業吸納的主導產業。全球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占比于2015年超過70%并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我國第三產業于2012年成為占比最大的產業,于2015年超過一半,并將繼續顯著增加。第三產業的特點是“服務化”和“輕型化”,非標準就業的空間更大。

  四是“互聯網+”增加的新就業機會。2020年7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鼓勵基于“互聯網+”和平臺經濟的新就業方式,線上的私人教師、私人醫生、私人律師、私人咨詢師、私人代購、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非標準就業的機會將越來越多。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快速發展,在家上班的工作人員比例也將越來越大。

  五是后現代文化帶來的就業觀念的改變。現今社會不少青年對就業的態度發生轉變,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卻將自己的興趣愛好放在第一位,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這樣的文化觀念對就業帶來的影響就是不喜歡受約束的有組織的固定工作,偏好自由職業、自主創業、非全日制工作等非標準就業方式。

  高校畢業生非標準就業呈上升狀態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方式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屬于非標準就業的靈活就業所占的比例顯著增加。2004年6月,教育部在重新修訂的《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辦法》中,首次將包括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在內的靈活就業納入畢業生就業統計范疇。2020年6月29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進一步明晰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相關指標的含義。其中的亮點在于“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方面,自主創業的范圍加入了開設網店,自由職業的范圍加入了互聯網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

  那么,我國高校畢業生的非標準就業狀況是怎樣的呢?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自2003年起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抽樣調查,迄今為止已進行了9次。通過統計分析調查數據,我們發現高校畢業生的非標準就業呈現以下特征:

  一是非標準就業的占比顯著。在高校畢業生的去向中,有四種情況屬于就業,其中“已確定單位”可以歸入標準就業,“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其他靈活就業”可以歸入非標準就業。非標準就業的占比呈現總體上升的趨勢,9次調查的平均值為23.5%,近7次調查的平均值為27.9%,近5次調查的平均值為29.1%,近3次調查的平均值為33.9%。可見,非標準就業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二是主動選擇非標準就業的比例大。北京大學發布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2019)》顯示,從整體來看畢業生更多是主動選擇了非標準就業。62.5%的畢業生認為非標準就業“有自由的時間”,55.9%的畢業生認為“工作方式靈活”。畢業生被動選擇非標準就業的原因有“工作單位的工資太低”(20.0%)、“對單位的工作不感興趣”(18.5%)、“沒有被心儀的單位錄用”(14.1%)、“工作單位的發展前景不夠好”(11.8%)。

  三是非標準就業存在顯著的學歷差異。在2019年的《調查》中,在畢業生的去向中,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非標準就業(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和其他靈活就業)占比分別為21.9%、11.7%、7.2%、6.6%,學歷層次越高選擇非標準就業的占比越低;在就業的畢業生中,專科、本科、碩士、博士選擇非標準就業的占比依次為31.5%、28.2%、11.2%、11.1%,即便是研究生,占比也在一成以上。

  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黨和政府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戰略,將非標準就業作為促進充分就業的重要抓手。《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就強調把支持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作為經濟轉型和促進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推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經濟等邁向新階段。該《意見》提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包括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鼓勵發展便捷化線上辦公、積極培育新個體支持自主就業、大力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等,這些新的就業形式基本上都屬于非標準就業的范疇。可見,國家正根據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勞動世界變化的新情況,大力推動和拓展各種非標準就業的空間,積極鼓勵和引導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各類就業群體選擇非標準就業。毋庸置疑,非標準就業將成為未來勞動世界的新常態。

  如何迎接非標準就業的挑戰

  我們進行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抽樣調查顯示,國有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仍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最高的單位類型,但高校畢業生需要關注到勞動力市場上出現的就業新方式和新特點,上述這些單位的就業規模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占比不斷下降,非標準就業的空間卻不斷擴大。根據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國有單位在就業規模上從1980年的8019萬人下降到2018年的5740萬人,在就業占比上從1980年的18.9%下降到2018年的7.4%。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7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過去很多人一講就業就是“固定工”,現在要轉變這種觀念。要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個體經營。同時要加強就業公共服務,保護靈活就業者的合法權益。我國政府不僅將非標準就業作為促進就業的重要渠道,而且不斷完善勞動政策,提高非標準就業的質量和勞動保障。對此,無論是高校,還是大學生,都要做好迎接非標準就業的挑戰。

  對于高校而言,教育應該為學生的未來做準備,應當更加重視人才培養。第一,根據就業形式的多樣性,適時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注重個性化教育,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激情。第二,根據職業狀態的多變性,進一步增加專業選擇、專業轉換、跨學科學習的機會。而后兩項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對高等教育辦學狀況的14項評價中給分最低。第三,根據工作對象的服務性,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第四,根據市場產品的創新性,改革成績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對于學生而言,非標準就業不僅是一種選擇,而且是必須面對的現實。不僅要正確地認識、勇敢地面對,而且要努力提高未來勞動力市場需要的各種能力。第一,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和技術,要提高個人的學習力。無論未來怎樣變化,職場勝任力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于學生的學習力,作為學生要善于主動學習、深度學習、靈活學習、持續學習。第二,面對多次轉換的職業和崗位,要增強個人的遷移力。擁有一項技能、從事一個崗位、奮斗一輩子的工作一去不復返了。高校學生除了要獲得專用型人力資本,還需要擁有通用型人力資本。第三,面對更加復雜的技術和環境,要加強個人的綜合力。非標準就業的方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種類繁多,對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第四,面對競爭激烈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要培養個人的“復原力”。在未來的職場上,人們將面臨不斷出現的逆境、挫折、甚至失敗,要學會提高控制情緒、觸底反彈、起死回生的復原能力。此外,在求職過程中,要轉變就業觀念,勇于接受非標準就業的挑戰,善于發現非標準就業的機遇,甚至自主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作者:岳昌君,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專家觀點

  怎樣看待疫情防控時期的大學生就業

  賴德勝(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在當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下降反映出高校畢業生就業整體時間的后移,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問題突出,高校畢業生的供給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之間亟待協調。因此,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需要從供需兩端共同發力。

  張麗賓(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主任):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體現在就業落實的遲滯,但是不會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供給方面如教育過度問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足,需求方面如畢業生對薪酬的高預期和勞動力市場相關崗位供給不足的矛盾等。此外,還要進一步破除就業政策上的阻礙,并對就業困難群體進行針對性幫扶。

  杜育紅(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就目前的就業形勢而言,當前我國勞動力的整體受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勞動力的受教育結構在支撐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略顯乏力。建議對就業問題加大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可以從學生就業的城市結構角度來解釋學生就業中教育不匹配問題;第二,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職業結構的匹配問題亟待更加深入細致的分類探討;第三,對于近年來勞動力薪酬的變化,探討究竟是勞動效率提升還是成本推升導致薪酬提高對于未來決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周新杰(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主編):疫情對畢業生出國出境的影響較大,如果這部分學生選擇就業,那么將增加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同時,疫情催生了很多變化,有關部門出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采取了許多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舉措,如與社會機構合作招聘,在線教育和在線招聘不斷增長,數字經濟等新業態將帶來新的工作崗位,這也是疫情之下的機遇。  返回首頁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m.zh8966.com第二域名:www.shuobo114.cn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