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行業條線開辟就業崗位 上海國資部門拿出近1.3萬個國企崗位定向招聘應屆生,占全年計劃招收數53%,較去年同期增加近20%
繼續深造是就業前的好方向 上海落實“擴招”政策,市屬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總量增加15%,擴招碩士生達3250人
今年,上海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9.3萬人,其中研究生4.9萬,本科9.8萬,以及專科(高職)4.6萬。
受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通過擴增供給、拓寬渠道,上海大學生就業并不慢。記者了解到,有的高校,截至目前應屆生就業率已有約90%;有的高校,通過學校招聘活動找到工作的學生就占七成多;還有的高校,來自未摘帽貧困縣的畢業生群體也實現了百分百就業。
建“求職群”“雇主庫”
金庸和譚慧玲在華理同窗九年,他倆都是2020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生,都是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應屆畢業生。這個特殊的年份,這對小夫妻還有一個特殊的共同點——他們都簽了上海華誼。金庸簽約的是上海華誼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他的研究領域為煤化工,正好專業對口投身生產一線。譚慧玲的簽約單位——上海華誼集團技術研究院,是集團直屬研究機構,注重成果轉化過程、解決實際問題。
華理創建“求職群”、開發“雇主庫”,根據畢業生就業目標創建十余個類別的求職群,每類群配備固定的就業指導教師;而雇主庫已主動對接用人單位千余家,新開拓用人單位600余家。
國企“大擴招”穩就業。上海相關部門按照市政府出臺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九條”,動員行業條線開辟就業崗位,國資部門就拿出近1.3萬個國企崗位定向招聘應屆生,占全年計劃招收數53%,較去年同期增加近20%。同時,繼續深造也是就業前的好方向,上海落實“擴招”政策,市屬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總量增加15%,擴招碩士生達3250人。
“我們一起創業吧”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今年畢業生有3499名,比上年增加4%,共涉及25個省市,上海生源占44.7%。劉杰就是該校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應屆生,曾獲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銅獎。在學校食堂,雙創大賽上認識的同院同學——給排水專業的吳世隆找到了他,“要不我們一起創業吧?”
他倆一拍即合,如今在出租房內,找得到這對來自上海的“高職合伙人”。外面是辦公區域,里面是小起居室。多數時間,劉杰不會待在屋里,因為有訂單了,他就是外賣小哥;來客戶了,他就是市場經理。作為夢翔校園的微信外賣平臺創始人,日常平臺運營同樣是他的工作。
經過3次搬家、2次財務危機以及1次疫情“洗禮”,他們拿到了20萬元投資,雪中送炭讓公司重生。
事實上,城建學院調配了百萬元資金用于學生就業專項資助。其中包括對因疫情導致非上海戶籍的學生來滬面試、參加專升本考試或異地實習就業,需要租房或住店等產生費用的臨時資助及住房資助等。
“屏對屏”就業新常態
疫情突來,寒假延期,在線教學,但就業進程并未因此“拖后腿”,相反有所“反超”。東華大學自今年3月5日起召開首場空中雙選會,截至目前已累計組織15場大型空中雙選會,提供就業崗位需求14萬余個,比去年全年還增加了2萬余個崗位。東華學生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嚴軍透露,其中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100強、國企央企、國家引導性就業單位的占比,并不低于去年水平。
高校畢業學子就業崗位的基本面保穩又保質,離不開作為需方的用人單位挖潛給力,也少不了包括校長和書記在內的“就業輔導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黨委書記李江、校長夏建國帶隊“跑客戶”,先后走訪申通地鐵、上海儀電、上海電氣、上海城投等大型企業集團,以及揚州、滁州等長三角城市,精準推介畢業生。通過牽頭組建“長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創新聯盟”“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他們面向畢業生發布G60九城招聘信息1.3萬余條,提供就業崗位2.5萬余個。“屏對屏”“鍵對鍵”成為新常態,在主校區位于臨港大學城的上海電機學院2.57萬個“云端”就業崗中,上海自貿新片區招聘信息也達4500余條。
